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收藏 > 藏界聚焦 > 正文

文物事业发展将现多重利好 4年新增10万件新文物

来源: 新浪收藏  2017-02-22 16:03
东方IC供图
东方IC供图

来源: 北京日报

到2020年,全国文物资源和保存状况这笔大账将基本算清楚,产学研的新平台将助力民间匠人传统工艺传承。届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 物保护单位的状况均达到优良,平均每25万人就将配有一座博物馆……昨天,国家文物局发布《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详细描绘未来4年全国文化 资源蓝图。

这份一万六千余字的规划中,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京味儿”文化资源发展内容被提及。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相关负责人直 言,“十三五”期间,国家文物局将推动文物保护实现“两个转变”——由注重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由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 环境、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转变,确保文物安全。

良渚遗址等携手申遗

2020年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管理状况评估制度将建立,每年都会发布评估报告。国保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完成率将达到100%。所谓“四有”,就是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和有保管机构。

一度不被重视的工业遗产、农业遗产和水利遗产也将纳入普查和保护范围,尤其是要加强1949年至今的文物保护,比如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将逐步加强。国家将完善历史文化名城、村镇、街区申报和管理制度,实施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工程。

最近4年,一批文物单位将荣升国保,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推荐和遴选即将开始。同时,文物部门将完善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措施。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保护和管理依然是每年重头戏。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依然采取动态管理,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古泉州(刺桐)史迹、良渚遗址、海上丝绸之路保护与申遗工作,陆上丝绸之路其他廊道申遗将继续推进。

文物部门还将加强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沿线文物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规划编制和基础数据库也将建成。

革命文物将建数据库

“十三五”期间,国家将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相关部门将建立革命文物资源目录和大数据库,推进革命旧址保护修缮三年行动计划和馆藏革命文物修复计划,实施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和示范意义的革命旧址保护展示项目,抢救修复濒危、易损馆藏革命文物。

革命文物的“居住环境”将更安全舒适,国家将完善馆藏对这类文物的监测调控设施,改善藏品保管和陈列展览条件。“长征—红色记忆工程”将实施, 有关部门将编制长征文化线路保护总体规划,加强长征文物保护展示,打造长征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助力革命老区脱贫攻坚行动和经济社会发展。

一批文物古建也将启动修缮。尤其是濒危文物抢救保护,将简化项目审批,开辟绿色通道。比如我国将编制实施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和省级长城保护规划,实施一批长城抢险加固、保护修缮、设施建设和综合展示工程,新建一批长城保护展示示范区。

目前已经列入修缮名单的还包括:山西古建筑、江西海昏侯墓保护等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和示范效应的文物保护重点项目;西藏、四省藏区和新疆文物保护;近现代代表性建筑保护;西部地区石窟保护展示工程。

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落户南海

“考古中国”重大研究工程将拉开序幕,文物部门将以良渚等遗址为重点,深入研究展现早期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以殷墟等遗址为重点,深化夏商 周考古工作,揭示早期中国整体面貌;以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长江中上游文明进程、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为重点,推进区域文明化进程研究。

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及沿海重点海域水下文化遗产调查和水下考古发掘保护项目也将落实,文物部门将划定一批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区,推进南海I号、丹东I号等考古发掘和保护展示项目,实施海上丝绸之路文物保护工程。

目前,已经确定的是,为提升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装备水平,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南海基地将建成。我国将开展海上丝绸之路史迹调查,基本掌握西沙海 域文物遗存状况,加强明清海防设施、窑址、海岛文物调查研究,推进东海、黄海、渤海及内水重点区域水下文化遗产调查,实施一批海上丝绸之路文物保护修缮、 展示提升和环境整治项目。

同时,我国将通过实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程,推动考古、保护、研究与展示、利用的良性循环。实施良渚、殷墟、石峁、二里头、三星堆、秦始皇陵、景德镇御窑、圆明园等遗址展示提升工程,建成一批遗址博物馆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国有可移动文物将配齐“身份证”

2020年前,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将公布普查数据和普查成果,国有可移动文物将配齐“身份证”,全国国有可移动文物资源库将建成。超过100万件文物藏品信息将上网,向社会公众提供查询服务。

摸清家底儿同时,文物部门将完成5万件馆藏珍贵文物的病害分析与健康评估工作,重点开展纺织品、漆木器、书画、青铜器等易损文物抢救修复工作。 4万件馆藏珍贵文物及重要出土文物、出水文物的保护修复同时,我国将建立馆藏文物保护修复基础资料数据库,打造国家、省、市三级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平台, 提升馆藏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和专业装备水平。

一系列文物安全条例和规范将出台。比如馆藏文物日常养护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博物馆库房标准等。

在文物收藏较为集中的博物馆,将建设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平台、环境调控系统和专有装置,实现国家一、二级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全部达标。2020年 前,要完成150家博物馆及重要文物收藏单位的馆藏文物保存条件达标建设项目;完成10万件珍贵文物柜架囊匣配置工作;完成省级博物馆库房标准化改造,实 现新建地市级博物馆库房达标;完成处于全国7度抗震设防区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珍贵文物的防震加固设施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中明确,推动将文物安全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层层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建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安全数据库。

平均25万人一座博物馆

到2020年,全国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人群覆盖率达到每25万人拥有1家博物馆,观众人数达到8亿人次/年。

一批博物馆将在4年内升级。比如我国将完善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工作机制,推进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等改扩建和功能提升工程;加快二里头 遗址博物馆、国家自然博物馆、国家设计博物馆、国家人类学博物馆、当代艺术博物馆等专题博物馆建设,推进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和工业遗产博物馆建设,形 成一批具有鲜明主题和地域特色的博物馆群体。

同时,边疆地区博物馆建设工程将启动,新疆、西藏、云南、广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级博物馆等一批反映边疆历史及多民族融合发展的边疆博物馆将亮相。

更多博物馆纳入各级财政支持的免费开放范围的同时,这些博物馆也将设考核机制——我国将建立博物馆免费开放绩效评估管理制度。

更多文物重器将有望送到“家门口”展出。我国将建立国家一级博物馆与市县级博物馆借展、联展、巡展合作机制。同时,加强流动博物馆建设,推动展览陈列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进企业。

此次规划特别对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设立数字门槛:全国国有博物馆为中小学生讲解服务10万小时以上/年,每家博物馆开展中小学生讲解服务或教育活动4次以上/年。建立博物馆青少年教育项目库,制作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精品课程100个以上。

4年新增10万件以上“新”文物

非国有博物馆俗称私人博物馆,此次也将纳入博物馆质量评价体系,并进行定级评估。文物部门将推进国有博物馆对口帮扶非国有博物馆,加强对其专业指导、技术扶持和人才培养。

4年内,国家将支持非国有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推出100项精品展览或教育活动,促进将符合条件的非国有博物馆纳入政府公共文化服务采购范围。

另外,我国将完善博物馆藏品征集标准,拓展博物馆藏品征集领域和途径,充实基层博物馆藏品数量和类型。尤其是各博物馆要加强近现代文物征集,注 重民俗文物、民族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征集,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物证征藏工程:开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反映国家重点建设成就、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生产生活方 式变迁的重要实物调查与征藏,制定入藏门类、标准和规范,重点充实基层博物馆藏品资源,新增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物证藏品达到10万件以上。文物部门还将开展 流失海外中国文物调查研究,推动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取得新成果。

同时,全国可移动文物藏品信息备案系统将建立,形成博物馆藏品资源共享和馆际交流机制,推进考古机构依法向博物馆移交考古发掘的出土文物和出水文物。

50个博物馆创文创品牌

目前,有些被占用的文物单位也将定期揭面纱。我国将推动有条件的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军队管理使用的文物保护单位定期或部分对公众开放;分类分级制定文物景区游客承载量标准,培育以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为载体的体验旅游、研学旅行、休闲旅游精品线路。

“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将启动。到2020年,50个博物馆将亮出文化创意产品品牌,10个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基地建成。届时,文化创意产品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的文物单位和企业超过50家,其中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的超过20家。

另外,民间文物收藏情况将启动调研,文物部门将组织鼓励民间合法收藏文物相关课题研究,建立健全鼓励民间合法收藏文物的政策措施,加强文物市场 和网上文物交易监管,完善联合监管机制。文物市场也将更合法。文物经营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违法失信“黑名单”管理制度将建立。

为匠人建产学研平台

“十三五”期间,文博人才培养“金鼎工程”将启动,各类文物领域培训项目将达到300个以上,计划培养各类文博人才达到1.8万人次以上。

国家文物局将实施“以修代培”项目20个以上。文物行业也将启动领军人才计划,推出20名以上的带头人。专业技术人才将启动培育计划,举办专业 技术培训班10个以上/年;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新增文物保护修复人才700名以上;实施文博人才扶贫计划,举办贫困地区文物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培训班 30个以上。

同时,民间匠人也将不再依靠自己的力量,口口相传祖辈的手艺。国家将启动民间匠人传统工艺传承工程,开展文物保护传统工艺人才调查,加强传统工 艺、工匠研究与保护,支持民间匠人参与文物保护工程项目实施,推动传统工艺纳入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教学内容,建设以传统工艺传承保护为核心的产学研协同创 新平台。

5个文物大城将建志愿者服务队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构建“国省督察、市县执法、社会监督、科技支撑”的文物执法督查体系,公开曝光一批重大文物违法案件和文物安全事故,对影响恶劣的,及时约谈地方政府负责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执法监督管理系统将建立,国家文物局将开展国保单位执法监督在线巡查试点和执法终端建设试点,建设全国文物行政执法监管平台。开展不可移动文物执法遥感监测,抽查100个县域单元,对其文物消失或违法情况进行监测。

同时,5个文物资源密集城市将建立文物安全保护志愿服务队伍,指导文物资源密集市县建立文物违法社会监督员制度。

文物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制度将健全,科技也将在文物行政执法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国家文物局文物违法举报将建好用好“12359”文物违法举报热线,建立文物违法社会监督员制度,形成文物执法领域志愿服务机制。

追访

国家文物局将每年考核

此次规划中特别提出,国家文物主管部门要建立规划执行情况的监测、评估和督查机制,开展规划实施的年度监测,组织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和期末评估,把监测评估结果作为改进文物工作和加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各级文物部门要加强对本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地方文物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地方规划和年度计划。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坚持规划管理的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要任务进行细化落地、落实责任主体、明确进度安排,确保如期完成。

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4年,国家文物局将在五个方面谋求突破:

一是建立国家文物登录制度,健全文物认定、登录标准,规范文物调查、申报、登记、定级、公布程序,研究制定不可移动文物降级撤销和馆藏文物退出 机制。二是健全文物保护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加强文物保护工程检查指导,推动第三方机构参与文物保护工程质量和效果评估,提高文物保护工程质量。三是研 究制定文物保护补偿办法,研究探索对文物资源密集区的财政支持方式,在土地置换、容积率补偿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四是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出台引导社会力量 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指导意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拓宽社会资金进入文物保护利用渠道。五是增强文物保护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导向性,对 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和重大政策实施予以保障,落实省级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资金投入。

同时,文物部门呼吁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推动规划顺利实施,努力形成全社会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写入规划的部分北京内容

1 建立京津冀文物保护协同机制,实施冬奥会区域文物保护展示工程,推进京张铁路整体保护利用示范项目。

2 继续重视基本建设考古,做好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研究建立文物影响评估制度,推动地下文物埋藏区的认定与公布。

3 推进山东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加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责任编辑:曾真真]

网友评论:

已有0条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