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收藏 > 藏界聚焦 > 正文

“呵幻为真”:我们收藏的艺术品“只能穿短裙”

来源: 新浪收藏  2017-08-25 15:45

文/华刚兄

在聊我们的艺术品收藏之前,先谈标题的“呵幻为真”。什么意思呢?1614年,明代的收藏家、鉴赏家李日华在一幅画卷内题道:“此异代异迹,诚 为异宝。然须俟异识归异人,措大不能有也。竹影破窗,金玉琐碎,恨不能呵幻为真,各饱馋意耳。”幻即是假,这里说的是书画藏家用赝品代替真品,照样获得收 藏的满足感。

中国人搞收藏的小心思,就是造假无妨,只要长相差不多,能满足藏家对这件“珍品”的渴望就行。乾隆皇帝就是其中一例。他爱收藏,但不懂鉴赏,偶 获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把明人伪造的《子明卷》当成真迹,题跋盖章忙乎不停,还碍于面子把真迹《无用师卷》扔一边去。“真亦假时,假亦真”。以假代真, 只为满足眼福之欲。陈半丁和黄宾虹把张大千代笔的石涛山水画奉为圭臬,正是溺爱过度蒙蔽了眼镜。这是我们在收藏艺术时,却是要警惕的所在。

中国古代的收藏者爱好私藏,不公示于众,士绅们把玩观赏为满足个人娱乐,或是馈赠达官显贵,无公开展示,也无人识得“庐山真面目”。缺乏对等的 信息资源,谁真能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做判断,于是“呵幻为真”便轻易做到,作伪者为了牟利,参与造假,做假和售假成了一条产业链。明清两个时代的书画造假犹 未严重,到了近代,珂罗版作伪也冒了出来。

这在国外,也并非罕见的事情了。譬如前两年有“歪果仁”炮制《达芬奇名画》,纸和底板用了16世纪的材料,鉴定专家也被蒙得一塌糊涂。更有人伪 造意大利16世纪画家卡拉瓦乔的名作,以至于涉及卡拉瓦乔收藏的乌克兰和爱尔兰两家博物馆争执不休,只认自己的馆藏是真迹。这都是贪利逐财造成的后果,常 人的秉性又如何能戒掉呢?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远离“国宝帮”。非说“国宝帮”是造假大户,实际乃“国宝帮”不辨真假,而且常常把极为显眼的“伪劣”藏品当成“捡漏”珍 品,还死不认账,硬着头皮也要把“假冒伪劣”当成“货真价实”,还不断向公众轰炸他们的收藏理念,疯狂推销他们的“赝品”。挨着这类人,谁还能认识真正的 宝藏呢?

其实捡漏并不轻松。灰色产业链和市场回报率把我们的眼光蒙蔽得如幻似真,想从中捞一杯羹的猎手们,最爱玩的是“博傻”游戏,就是无论这商品值不值这价格,但只要有傻瓜用更高的价格接盘,这个游戏就能一路传下去,直至遇到最傻的笨蛋。

从“呵幻为真”的作伪看艺术收藏的“捡漏”,就像看“穿着短裙”的妹纸一般,什么缺陷都暴露了,唯一不露的,正是如何把“棒”交给下一个人。

[责任编辑:曾真真]

网友评论:

已有0条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