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收藏 > 藏界聚焦 > 正文

文化产业资本市场充斥着“投机主义”

来源: 新浪收藏  2017-07-25 15:32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规模效应不断壮大,年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同期GDP的增速,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刚刚闭幕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金融工作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工作做出全面部署。让金融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在此次会上多次被强调。

金融是国之重器,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血脉”。而实体经济则是金融的根基,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立业之本。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规模效应不断壮大,年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同期GDP的增速,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与此同时,文化振兴与文化产 业促进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宏观战略的引导下,金融业开始重视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然而,资金匮乏、融资渠道不畅;依然是制约文化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大多数文化企业规模小、知名度低、实力弱,拥有的多是以知识产权和创意 为主的无形资产,缺少可用作抵押和担保的实物资产,难以从传统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支持。加之中小微文化企业盈利周期长、收益不确定,金融机构也往往 “退避三舍”。这不仅阻碍了文化企业的发展,挫伤了创新创业者的积极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

从理论和现实视角看,现有的文化金融合作和探索还存在许多误区,整体格局和视野仍然较狭窄。尤其值得警惕的是,不少投入文化产业的资本都热衷于 炒书画、炒邮票,而非切切实实投入到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中去。文化产业资本市场充斥着“投机主义”“炒作主义”,将会透支产业发展的未来。只有更好地构建 文化金融体系,真正服务好文化产业实体经济发展,文化金融才有光明的未来可期。

文化产业的转型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创新支持,金融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深入与文化产业的合作。在文化金融合作中要减少“拉郎配”的活动,也要避免“拍脑袋”式的跑马圈地,要真正以市场化为主线,创造二者“自动聚合”的内在机制。

更好地服务文化产业,金融业要聚焦主业,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价值本源。针对文化企业“短频急”的融资特点,应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为文化企业开 辟绿色通道,快速推进融资审批流程,缩短企业融资等待时间,切实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在运行机制创新上,要对文化企业实施单独的客户准入标准、信贷资源倾斜 和信贷定价机制,建立适合文创企业融资特点的风险评估体系,降低中小微文化企业融资的资金成本。在金融产品的创新上,可以根据不同细分行业和不同发展阶段 文创企业的特殊需求,提供从初创期、成长期到成熟期的个性化融资服务方案。

此外,还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建设,建立无形资产价值评估体系,搭建文化行业信用管理体系,为文化金融发展筑牢外围制度“保护伞”。

来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曾真真]

网友评论:

已有0条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